金色的十月,白天总是那么日丽风清,夜间更是星夜交辉。可秋日的寒意已经悄悄地围绕在我们身边。此时,我们迎来了一年中从立春起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它的出现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八日或九日。寒露过后,天气一天一天地冷了起来。
寒露从字面上看,寒就是寒冷,露则表示了大气低层的水汽凝结现象,它和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一样,主要是从水的象态变化上体现了季节的转换。但是从气象角度来看,它所表示的热量意义要比它的水分意义更为显著。应该说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温度的转变。
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但占在地球上看,却好象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太阳式运动。寒露节气时的太阳黄经为195度,太阳直射点已经向南移动到了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告诉角由大变小,地面所受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华夏大地常受冷性高压气团的控制,天空中也就常常万里无云,空气也比较清新双适。地面的气温不断的下降,天气变的更凉,露水有了森森寒意,故名寒露。从寒露到它后面的节气霜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但却是一年中气温降的最快的一段时间。若是一场冷空气过后,日平均气温下降8度,10度也很常见。因此这个时节是我国天气变化的转折点。中国十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地域差别非常明显。在华南平均温度在20度以上,华北到江淮在8至16度之间,而此时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东北、西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零下8度。当然在北方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新疆的盆地地区,平均温度还在8度以上。
记得在广东一带流传着“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的谚语,它指的就是天变凉了,可不能像夏天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是下田了,你得从还上安步走过。所以也有“寒露脚勿露”的农谚。这是南方劳动人民对温度降低的一种体验,此时我国北方已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秋意正浓,禅境荷残,雷电见影。夜晚伴着瑟瑟秋意,思念之情不免在心中滋生。诗人杭谦在《寒露日作》中写到“蒹葭江上欲为霜,秋老淮南月色凉,身在客中便病酒,梦回那得不思乡。”这是一首不出名,但情真意切的诗作。细细读来,苍凉之意跃然纸上。寒露过后,本来是已经到了大雁南飞,叶落归根之时,而诗人却只能梦回故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方的水稻已经成熟收割,而南方的晚稻正处在抽穗时期。如果北方的冷空气侵略到南方,将使气温急剧下降,对晚稻的产量影响很大。这就是被称为寒露风的农业气象灾害。农业部门此时要特别关注天气,及时做好防护。寒露后大江南北寒意四生。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若是几场春雨后,你还倔犟的身着夏装的话,感冒就怪不得天气了。这时一些疾病也趁着季节的转换,开始影响人体。如脑溢血的发病率开始升高,此外随着早晚温差的加大,哮喘病也会变的严重。病患者要根据早晚的气温差异增添衣物,避免冷风侵袭,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气侯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大家如果能掌握气侯变化规律,主动调整衣食住行,适应环境,对增进健康大有好处。
防病,治病固然重要,趁着冬季尚未来临,郊游,休闲也是调节身心的好办法。不妨挑个假日,三两个人结伴去钓鱼,这时候就有一个说法叫做“求钓边”。也就是要钓潜,钓边。你也许有些奇怪,岸边的潜水里也能钓到鱼吗。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季节到了寒露阶段,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经晒不透了,鱼儿便游向水温较高的潜水区,这就是俗称的秋钓边了,不信你试试。
寒露节气总是在国庆长假之后,也许你是外出旅游才回来,带着一路的风尘和遍览风景的喜悦的同时,可能会觉得身体有些疲惫,这个时候你可得特别的要注意保健,不要着了风寒。虽说有春捂秋冻之说,可是也得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该添加衣物的时候,可不要硬撑着,亏待了自己。
本文版权属于有机会(www.yogeev.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