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书斋:Sunny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
孙君,1961年生于中国安徽。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职业画家。曾经当过兵,当过工人,做过老师、校长。1999—2000年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做志愿者,开始其乡村建设之路。2003年创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他用艺术家的心态与农民对话,与大地和自然对话,与村民一起画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行为艺术作品。2006年获得“中国最具有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提名,2008年获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2009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称号。
廖星臣,又名廖星成,男,1963年5月生,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毕业,1985年3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现为“北京绿十字”项目官员。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国际交流事务委员会短期交流访问学者、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访学专家及兼职研究员。从1991年开始,陆续在《农民日报》《湖北日报》《荆州纵横》和《中国改革》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关“三农”文章。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合著)由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溪口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与王景新合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合编)和《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报告》(合编)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及《农理》(与孙君合著)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 现代文明的超越——“更像农村”的新型乡村共同体雏形
农村与城市的融合——新型的村庄形态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重构——新型的生产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新的文化认同
物质丰裕与精神富有的契合——新型的生活形态
礼俗与法理的嫁接——新型的行为规范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型的价值观念
小结
第2章 现代文明起源——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特质
农本主义——传统乡村社会的经济特征
天人合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活价值观
伦理本位——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根本
差序格局——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特质
官绅共治——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
礼义仁孝——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
天地君亲师——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教精神要义
小结
第3章 现代文明的冲突——当代城市社区的困惑
生存的困惑——高度的文明与环境的危机
信仰的困惑——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迷失
人际关系的困惑——交通、资讯的发达与人情的冷漠
社会秩序的困惑——健全的法制与道德的缺失
小结
第4章 地方性的丧失——当代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困境
乡村社会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向畸形——乡村社会形态的异化
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向没落——乡村社会特质的终结
乡村文化认同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衰亡——乡村传统文化的迷失
乡村社会秩序在现代化的形变之中被打破——乡村核心价值的解体
小结
第5章 修复与重建——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一)
修复乡村生态
培育新型农民
小结
第6章 道德与温度——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二)
改造乡村社会
倡导三方合作
小结
第7章 郝堂茶人家——一个基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
环境改造与文化修复
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
农民与艺术
宗家敬畏与郝堂茶艺
乡村金融与健康生活
外来者与村两委
小结
实践篇
第八章 自然·乡村之本源
我们要什么样的乡村规划
乡村工作经验之谈
拉大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价值体系
绩溪龙川行
城市文明融入农村的苦旅
第九章 自治·乡村之精神
中国村干部
透视乡村民主
城乡统筹,明白再行
春天的问安
第十章 血缘·乡村之灵魂
罗庄曲阜—孔苑
艰难的王台之路
灾后重建路慢慢
“造业”中的乡镇分流干部
第十一章 契约·乡村之传承
五山茶坛
蜀道五山行
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郝堂项目孕育期
记忆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修行·乡村之路遥
理想者的前途与命运
NGO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地球村的冬天
理论来自项目的不足与失败
第十三章 得道·乡村之建设
画家画出的小村庄
改良中的新型农村
乡村资源分类
如何给农民培训
小年在郧县
如何给农民培训
孙君简历
廖星臣简历
后记:新绿十年
本文版权属于有机会(www.yogeev.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有机会。
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